三聯韜奮書店門外,青年男女拿著網紅奶茶,穿著潮牌,開啟了假日模式;書店內也格外擁擠,老年人較往常多得多。面對一場題為“當世界又老又窮”的講座,上了歲數的人們拿著紙和筆緩緩做著記錄。
“當我們討論老齡化世界,不只是在討論老年人,這是全世界、全社會需要面臨的問題。”主講人泰德·菲什曼是名美國新聞工作者、斯坦福大學長壽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他曾在中國做企業研究,發現了中國老齡化問題的復雜性。他走訪了美國、日本、西班牙與中國的若干城市,采訪了上百名企業員工、雇主、經濟學家、政府官員、醫療人員、普通家庭成員。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組成了這本《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沖擊》。
2010年,這本書的英文版面世,8年后他和中文版一起出現在北京,書中提出的問題顯然沒有過時——“公共醫療體系的完善,使得人們的生命越來越長,可為什么人們一直渴望長壽,但面對老齡化的社會圖景卻感到了害怕?”他在書中提出了一些見解,雖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仍可以作為一種參考。
泰德·菲什曼今年六十歲了,但完全沒有老頭的頑固或羸弱,他背著雙肩包走過天橋,步伐矯健,激動地說路對面的咖啡館很好。落座后,他把自己的iPhone X放到桌上,點了一杯冰檸檬茶。他緊跟時代的年輕心態多少令人吃驚。“如果我爸能跟他學習一下就好了。”隨訪的三聯書店工作人員說。
青閱讀記者與泰德·菲什曼暢談了兩小時。誠然,他注定無法為中國家庭提供完美的養老方案,但關于老年文化與青年文化的碰撞,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問題。
數字化時代的新科技對老年人友好嗎?
青閱讀:在之前的活動上,您談到蘋果CEO蒂姆·庫克發布的新iPhone增加了關照老年人的功能,認為這是老齡化社會給科技創新帶來的良性機會。數字化時代真的對老年人更友好了嗎?
泰德·菲什曼:當蒂姆·庫克談論為老年用戶提供新技術時,首先他是在指他自己——現在他是個年老的技術專家,視力和聽力都不比年輕人了。
我想,科技能夠幫助老年人更好地生活。全球流動最快的信息不是電影或者時尚信息,而是健康類信息。科技使人們能夠把健康信息為己所用,比如現在已經可以實現,用手機拍攝及人工智能方法識別出癌癥風險,把拍攝者的皮膚圖像與上百萬人的皮膚圖像進行比較,沒有任何醫生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有技術能做到。還有更厲害的,如果手機里有傳感器,技術已經可以識別細胞級別的病變情況。對于視覺或聽覺等感官有缺陷的人來說,可以通過降噪來助聽,AR等技術也能告訴用戶自己處在什么位置和環境。如果往更長遠的方向想,自動駕駛將幫助老年人出行,建筑學正在重新建構房屋的結構、高層建筑將來可以裝載自動駕駛的車輛接送老年人,無人機可以運送貨品給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科技正在幫助人們更健康和長壽。
青閱讀:您不斷談到新科技金色的一面,它是不是也有黑色的一面?比如老人跟不上數字時代的節奏,面臨著無法適應甚至被拋棄的局面。
泰德·菲什曼:科技也有黑暗一面。如果你無法跟上科技的腳步,就會變得更加孤立無援。有個術語叫“數字原住民”和“數字移民”——今天的老年人都是數字時代的移民,可能會因為不會使用手機而失去接觸很多信息的機會。但我對科技進步持樂觀態度,因為今天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二十年后都將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盡管他們也可能變成更新的技術世界的移民,但至少掌握智能手機。
在美國,很多人仍然使用老式手機,46%的60歲以上的人沒有智能手機。我對這個數字感到很驚訝。他們明明買得起智能手機,不到一天的薪水就可以買到一部安卓手機,為什么不買呢?也許他們只是在抗拒智能手機的世界,抗拒過多的信息,或者不希望顯得自己很傻。但我認為,智能手機實際上幫助老年人的能力遠勝于幫助年輕人。即使老年人在技術上有點落后,如果他們嘗試追趕,好處是巨大的。
青閱讀:科技公司為了老年人的種種創新,在您看來,這多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老年人的錢包呢?
泰德·菲什曼: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如果你不提供有用的服務,就賺不到錢,而人們恰恰在健康方面最舍得花錢。我在書中提到一個佛羅里達城市——薩拉索塔,世界各地的老年人專門去那里退休養老。他們有錢,在醫療保健上花了過多的錢。一個美國的中國城可能會有長長的街道販賣家居用品、瓷磚、浴室設備;薩拉索塔的城鎮中心也差不多,只不過他們賣的都是醫療保健用品。
醫療服務通常被視為人道主義的事業,但也存在為了錢而參與進來的人。很多科技公司正在為老年人提供有價值的東西,但同樣有些人用失敗的產品兌現空洞的承諾。很多國家在竭盡全力防止企業從老人身上賺黑心錢,因為老年人既是最易受傷害的人群,也往往缺乏強有力的聲音,很容易被利用。所以法律非常重要。私人資本的涌入需要匹配的規章制度來規范以及強力貫徹執行。
青閱讀:在財富兩極分化的經濟結構里,貧窮的老人應該怎么辦?如果科技只為了能支付起蘋果可穿戴設備的老年人服務,那么貧窮老人的處境不會越來越差嗎?
泰德·菲什曼:在美國,現在手機被認為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因為手機是連接政府服務、社會服務的紐帶。人們甚至應該在滿足溫飽之前,首先確保自己有手機,與外界保持聯系。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幫助部分窮人支付他們的手機費用,手機的價格在降低,服務的價格也在降低。如果只使用無線網絡,甚至可以是免費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最先進的技術可能也是最昂貴的,特別是在醫療保健領域。所以還可能存在階級差距——富人負擔得起最好的高科技醫療技術,他們相比起窮人不僅有經濟優勢,還將享受更長壽和健康的人生。這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議題。
理想的養老方案是什么?
青閱讀:中國有老齡化社會的現實焦慮。在可預期的未來,仍然面臨著一對年輕夫婦需要贍養4個老人和至少1個兒童的情況,而人口遷徙也使得老人獨居在故鄉很難得到照料。對于這些獨生子女和他們的父母,比較理想的養老解決方案是什么?
泰德·菲什曼: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許可以用其他國家的例子做參考。我們將老人群居在遠離孩子的地方稱為“自然形成的老年社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解決方案是老年人形成社群,共同分享他們需要的服務。他們聚在一起維護自身的醫療保健、蔬果飲食、休閑活動。在美國,它被稱為“村落模式”,擁有很多好處:第一,窮人可以分享更多的經濟利益;第二,社區使老人不再孤立。這種模式看起來很成功。中國已經擁有相應基礎設施,只需要通過公共資源、私人資源和慈善的正確組合來實現。
在中國,農村老齡化和城市老齡化其實是非常不同的問題。很多農村打工者來到城市做護理人員,而一線城市的居民往往并不想做這類工作。在世界各地,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有兩種人:有些人是為了養活一個大家庭,把錢寄回家寄給孩子;另一些人是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去照顧父母,想再回到原來的工作狀態,可技能、人脈等等都變了,但他們已經成了照顧老人的專家,知道如何面對醫療系統,如何和長者溝通。很多在美國從事護理工作的人,正是先學會了照顧自己的父母,當父母去世后,再通過服務另一個家庭賺錢。這在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青閱讀:您提到了,沒有完美的方案適合所有國家、所有的人,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群體的量身定制解決方案。今天很多大陸的養老產業側重在建房子等硬件或基礎設施層面,但如何適應老人的身心需求來提供服務,似乎中國還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在養老產業方面,日本是不是做得更好?
泰德·菲什曼:基本需求應該放在第一位,所以硬件和基礎設施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這部分如果出了問題,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多深層次的困難。
我對日本的很多事情印象深刻,最讓我驚訝的事情便是養老產業非常專業化。在美國和中國,很多對老年人的照顧是非正規、非專業的。照顧父母和孩子應該被視為最重要的工作,但我們卻在嘗試用最便宜的薪水雇傭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很多時候都是雇傭農村打工者或者外國移民。但是日本沒有移民。我去了一個日本老人的家,發現照顧日本老人的護工和老人的經濟水平差不多。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來自同樣的地區、階級和種族。日本有很完備的勞動工作法律,白班護工只在白天工作,夜班護工只在夜間工作,給你洗澡的人是專業的沐浴護工,別的活都不做,只是挨家挨戶地給人們洗澡。他們得到了家人的尊重。
日本是一個高收入國家,老年人又比其他年齡層擁有更多的錢,形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解決方案。而且由于護理人員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他們對藥物很在行,接受過培訓,有從業證明。你不能雇傭隨便什么人,必須雇一個專業人士。
青閱讀:對于年輕人照顧父母,您有什么建議?
泰德·菲什曼:首先,年輕人應當意識到,大多數老年人最強烈的愿望就是在自己家里變老,而不是待在養老院。很多人以為美國人都把他們的父母送進了養老院,但這個數字其實只有11%。他們通常都是在療養院里接受康復治療,最終會回到家中。當然,現在一個95歲的人可能會有75歲的孩子,他們可能會一起住在養老院。但是人們不應該總是把它當成最終的目的地。即使你去了養老院,你也可以回家。這會消除老年人的焦慮。很多養老院里,老人沒有自己的房間,這就產生了焦慮。誰愿意和其他的將死之人睡在一起?除了一些極端狀況,家通常比養老機構舒適得多。
有時年輕一代搬到其他城市,會主張讓老人搬到他們所在的城市,認為這樣可以讓老人生活得更好,交到新朋友。但通常情況下這種方式不奏效,因為老人唯一的生活就是在家里。人們想要有能力獨立生活在自己家里,越久越好。
這個問題還涉及在家庭之外,年輕人如何認識老齡化社會。如果我問年輕人,怎么看老年人?有些人真的會說,我不喜歡他們,很自私,愛發牢騷。但如果你問起他們的祖母,年輕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他可能會覺得祖母是個耐心的傾聽者,非常理解自己,祖母是個好廚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父母,所以這真的是個推己及人的問題。
怎樣豐富老年生活和避免孤獨?
青閱讀:大家在上班的時候想著退休生活,但真正退休之后,生活卻變得單調孤獨,在中國男性尤其普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泰德·菲什曼:這個問題和我正在研究的“友誼”的項目息息相關。在我思考衰老議題之后,又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友誼。在一個家庭規模更小的世界里,友誼會變得更重要。你不能選擇有多少家庭成員,但可以選擇有多少朋友。許多朋友可能不能維持一生,但我們都需要在身邊維持朋友關系。其實友誼也是一個公共議題,社會應該創造一個更有利于社交的環境,學校也應該鼓勵發展友誼。
你說的男性孤獨問題確實存在。年長的男性一旦停止工作就很容易失去他們的社交網絡。女性還好,因為女性在工作之外還有社交網絡,能夠經營更加成功的退休生活。但是對于那些沒有更多朋友的男性來說,公開表明自己感到孤獨是令人窘迫的。人們生病的時候甚至不想給朋友打電話,不想讓朋友知道自己生病,這是一種文化禁忌,特別是在東亞。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有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這種禁忌就更嚴重了。我在書中描述了日本一個叫做自殺森林的地方,退休的日本男人可能大部分是生病的、孤獨的,集體在公園中自殺。到處都存在老年人的孤獨問題,不只是在中國。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公眾意識:其一是需要努力消除孤立,這就像教鄰居們互相敲門一樣簡單;其二是讓公眾意識到精神疾病也是一種疾病,不應該因為羞恥感讓其惡化。
青閱讀:幫助老年人找到存在感很重要,比如讓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創造一些東西。
泰德·菲什曼:我認為讓老年人工作更長時間也很重要,讓他們晚一點退休。我最近聽說,中國的一些老年大學教的東西都是舞蹈、繪畫、雕塑等等,這雖然有趣,但某種程度上這和在幼兒園沒有本質區別,也沒有什么幫助。老年人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當然我也在報紙上看到,政府正在推動改進老年大學項目,人們意識到更加現代化的技能是可以教授的,這是個好現象。
青閱讀:可以分享一些理想的老年大學的實踐嗎?
泰德·菲什曼:一些歐洲國家是更好的榜樣。當德國2008年開始經歷經濟衰退的時候,便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幫助四五十歲的工人實現技能現代化。所以當經濟回暖,他們能適應更有效率的工作,促進了國家的繁榮。這種機制不僅解決了國家的問題,也解決了勞動者的問題。老年人有了更多的技能和尊嚴,也能有效處理勞動力老齡化的現狀。而在丹麥,你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以回到學校學習,刷新自己的技能,從而延緩退休。我覺得這些模式都很好。
對于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來說,還是以薩拉索塔為例,人們最享受的娛樂形式之一是成人教育。世界各地的專家們都前來講課,做公開講座,老人們純粹覺得學習知識非常有趣,又不需要像上學一樣打分或者考試。很多老人的記憶力可能已經衰退了,他們記不起來自己聽到了什么內容,但仍然很喜歡它。
我最喜歡的案例之一,是由康奈爾大學在佛羅里達發起的高速公路美化的活動,成千上萬的老年人和年輕人并肩工作,在高速路旁邊種滿鮮花和綠植。這里不存在專業性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好園丁,因此這個活動創造了超越年齡的友誼。類似這樣的事不僅讓老年人有事可做,還打破了代溝。
青春崇拜和年齡歧視是非理性的嗎?
青閱讀:中國大城市崇尚青春文化。互聯網媒介和智能手機的使用者普遍是年輕人,大家喜歡更新的東西,老年群體其實被排除焦點之外。不久前,一個中國51歲的女歌星,因為在演唱會上呈現的形象只有20多歲被媒體大肆報道,大家覺得不老才是神話,上了歲數的女演員甚至很難找到角色。在互聯網和資本語境之下,似乎逆齡生長或者永葆青春才是值得贊美的。對此您怎么看?
泰德·菲什曼:年齡歧視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比如,我認為日本老齡化的現實是如此沉重,以至于日本年輕人創建了非常獨特的青年亞文化,它對老年人來說如此奇怪陌生,兩代人很難進行溝通互動。年輕人在用行動表示,他們不是這個老齡化社會的一部分,他們有自己的市中心,自己的媒體,我認為這是對老齡化社會的一種反應。他們其實是在避開老年人。
同時,市場上的買方需求影響了賣方市場。很多看小說、看電視、聽音樂的人年齡已經很大,媒體會有針對性地提供這個群體喜愛的內容。年長的人想要看那些比他們年輕一點的人。我妻子喜歡看過氣的選美皇后的節目,劇本真的很糟糕,但她就是喜歡,觀察這些明星從年輕選秀的時候一路走來,變老但也變得更聰明、更有趣。你會發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咖啡館都在播放我這個年紀的人青年時期的音樂。因為我這一代人有購買力,這樣做是為了讓消費者感覺像在家里一樣而花錢。
對青春文化的癡迷是普遍的,很難想象世界上有任何地方的年輕人會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像老年人。年齡歧視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有些事情老年人不能做得像年輕人那樣好,但是也有很多事情老年人可以比年輕人更加勝任。年輕人對數字很在行,擅長記東西;年老的人則能掌握更宏觀的趨勢,并將其整合成某種智慧。雙方是各有優勢的。
青閱讀:人們渴望更長壽,卻又崇拜青春。年輕人歧視老年人時,并沒有想到他們有一天也會變老。
泰德·菲什曼:是這樣的。有些年紀大的人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年輕,沒有什么比這更煩人了。但一個年長的人,具備開放的思想和學習態度,就可以看起來很年輕,而不必試圖變得年輕。有些電影明星試圖始終跟進時尚,其實可能是非常徒勞的。但是像保羅·麥卡特尼這樣的明星,已經七十六歲了,出一張新專輯,他只是在做自己,他看起來心態就很年輕。
青閱讀: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些探討銀發時代的文藝作品,比如電影《桃姐》、話劇《紅色的天空》等等。您覺得這方面比較好的作品有哪些?
泰德·菲什曼:說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我讀過的關于衰老最好的書之一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它表明了家庭內部在照顧老人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也顯示了金錢欲望的風險。家庭承諾照顧一個年長的父親,而父親又不愿意放棄權利,它展現了不同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問題,如此現代和富有悲劇色彩。
青閱讀:您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什么設想?您想在什么年紀退休?
泰德·菲什曼:首先我不想退休。我想一般的作家不會退休,你總是在學習新東西。寫作是一種良藥,也能讓你跨越幾代人的世界。但我的確很擔心我的朋友們退休后要去哪里,朋友其實是對你自身生命的見證。當你失去一位朋友,就會覺得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在化為烏有。我母親九十多歲了,最令她傷心的就是很多朋友都比她早去世。對我來說,理想的晚年生活就是我身邊有朋友的陪伴,這比待在溫暖的氣候里或待在山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