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分析顯示,美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三個產油大國所作決策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以至于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調控油價的能力日益下降,幾乎可算“靠邊站”。
諷刺的是,美國今年多次指責歐佩克“不幫忙”抑制油價,辜負美國對盟友的支持。歐佩克官員7月回懟美國,否認對國際油價上漲負有責任。
【三巨頭說了算】
路透社26日播發市場分析師約翰·肯普的專欄文章,指出歐佩克對國際油市的影響力近年日益下降,而美國、俄羅斯和沙特三大產油國的影響力顯著上升。
隨著美國頁巖油興起,美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產油國。俄羅斯和沙特則放松2016年底以來的限產政策,石油產量相當可觀。
肯普發現,今年國際油價先上漲、后下跌,“幾乎完全”是由美、俄、沙特三巨頭的石油政策所左右。這三國定期互相通氣,從而確保對國際油市的影響力。
沙特是歐佩克成員,美國和俄羅斯不是。這三國2017年原油和凝析油日產量合計3600萬桶,占全球總量的39%;歐佩克其余成員的日產量合計2700萬桶,占全球總量的30%。
數據顯示,美、俄、沙特石油產量增速非常快,在全球總產量中所占比例2018年有望突破40%,歐佩克其余成員所占比例可能跌破30%。
美國政府5月8日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下令恢復對伊朗制裁。受這一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躥升,美國隨后多次歸咎歐佩克“不幫忙”。時任歐佩克輪值主席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能源大臣蘇海勒·馬茲魯伊7月回懟美國,拒絕為油市動蕩“背黑鍋”。
【歐佩克靠邊站】
肯普在文章中說,歐佩克現在對國際油市發揮不了多大的影響力,只能“站在邊上看”。
歐佩克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成員國石油政策,維護它們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不過,歐佩克成員國情況各異,導致它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
伊朗是歐佩克成員中僅次于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受美國制裁影響,已被踢出歐佩克決策圈。
伊拉克一定程度上與俄羅斯、沙特協調石油政策,但就增產還是減產石油主要是“自己拿主意”,不與歐佩克保持一致。例如,2017年至2018年,伊拉克大幅上調石油產量,沒有理會歐佩克的減產決定。
一些歐佩克成員國施行產量“最大化”政策,既沒有增產空間,也拒絕參與減產等舉措,實際置身歐佩克油價調控機制以外。
另外,以俄羅斯、阿曼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與歐佩克產油國之間存在協商石油政策的機制。科威特、阿聯酋作為歐佩克成員,與阿曼一同,制定石油政策時往往追隨沙特和俄羅斯的“風向標”。
美、俄、沙特三大產油國,再加科威特、阿聯酋、阿曼,占據全球半數石油產量。按照肯普的說法,三巨頭及其追隨者決定國際油市的供應,難怪歐佩克的作用日益不明顯。(楊舒怡)(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