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落下帷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和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會上先后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更令人欣喜的是,大會主席加拉耶夫代表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下一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于明年由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承辦。
“世界遺產地是指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杰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我國作為擁有最多世界遺產地的國家,自然和文化價值不僅被世界權威組織所認可,同時也被全世界人民所熟識。我國政府對申遺工作的重視,不僅有利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展示和發掘,加強遺產保護工作,而且有利于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也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強有力體現。”廣東財經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講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訪問學者吳炆佳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新當選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表示,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已進入“中國時間”。中國將抓住承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契機,推動世界遺產全球戰略的實施,提升《世界遺產名錄》的區域代表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領域承辦的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彰顯了我國作為世界遺產大國的貢獻和擔當。
“這是對我國世界遺產保護和全球治理事業的巨大肯定。中國正在成為一個強國,我們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等理念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響應,中國正在改變著世界。主辦世界遺產大會是又一個展示中國、推動世界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國家正在踐行著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使命,我們也要繼續參與到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的規則制定和實踐中。中國要繼續在推動人類社會命運共同體事業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吳炆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