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6日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后,8日一度下跌約30%,進一步創下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最大跌幅。本輪暴跌緣于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就原油限產談判破裂,導致主要產油國同盟瓦解,進而引發全面價格戰。
多家媒體推斷,這將顯著影響金融市場乃至地緣政治。油價為何短期遭遇崩盤?產油國打著哪些算盤?后續影響如何?一系列問題成為外界追問焦點。
【內幕:俄沙分歧加劇】
《華爾街日報》8日披露,因擔憂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原油需求,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最近數周積極游說俄羅斯加入新的限產計劃。
沙特官員說,2月早些時候,穆罕默德推動父親、沙特國王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致電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尋求俄方合作。普京最初找理由推托來電,最后同意與沙特國王薩勒曼通話,但拒絕承諾實施新的限產計劃。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本月5日提議主要產油國額外減產,并把現有減產計劃時限從3月底延長至今年年底。
6日,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聯合部長級會議。雙方減產磋商因俄方態度堅決而宣告破裂。
【后果:油價大崩盤】
產油國限產聯盟實質性解體后,沙特宣布30多年來的最大降價措施。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7日就下月交付的原油向亞洲、歐洲和美國等地區客戶提供史無前例折扣,原油價格每桶下調6至8美元。
同時,沙特計劃下月將石油日產量提高到超1000萬桶水平。沙特官員說,在必要情況下,沙特甚至可能把日產量提高到創紀錄的1200萬桶。
一些市場分析師認為,沙特正發動一場“全面價格戰”,著眼點由“限量維持油價”調整為“增量保市場份額”,令市場預期發生重大轉變。當前,國際油價同時承受三方面壓力:一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已顯著遏制原油需求;二是沙特主動大幅降價,可能引發產油國跟隨,競價更激烈;三是沙特大幅增產原油,加劇供需失衡。
《金融時報》援引能源分析師鮑勃·麥克納利的話報道,原油市場正遭遇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基本面,“需求崩潰和供應激增同時出現,非常罕見……油價崩盤才剛剛開始”。
高盛8日預估,年初還在每桶66美元的油價今年二三季度可能跌至每桶30美元,甚至不排除今后數周內短暫下滑至20美元的可能。
【策略:大國各有算盤】
此次原油市場動蕩涉及沙特與俄羅斯的不同戰略考量。按照美國彭博新聞社的說法,俄羅斯拒絕限產意在向美國頁巖油產業宣戰,沙特增產降價意在通過短期陣痛促使產油國重回談判桌。
消息人士說,俄方在產油國部長級會議上明確表示不再限產,認為在需求萎縮之際,限產只會讓美國頁巖油產業漁利。俄羅斯過去數年限制原油產能,讓美國頁巖油趁機擴大全球市場份額。
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主任亞歷山大·登金認為,俄政府“決定犧牲‘歐佩克+’以遏制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并懲罰美國擾亂”俄歐間北溪天然氣管道二線項目。“當然,激怒沙特可能有風險,但這是俄羅斯當前的策略——各種利益的彈性再平衡。”
《金融時報》認為,沙特顯然有意懲罰俄羅斯,佐證之一是它對歐洲市場的降價幅度最大,而歐洲是俄羅斯的主要原油出口市場。
彭博社推斷,沙特的策略可能是以最快、最突然的方式給其他產油國造成最大痛苦,迫使它們回到談判桌并同意減產,隨后迅速降低產量以扭轉供需格局。
【影響:地緣余波待顯】
不少分析師認為,沙特的增產策略能否促使俄方妥協仍是未知數。原油供給及價格走勢的劇烈波動如果持續,將對全球經濟乃至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這樣的事件可能比貿易摩擦更具全球沖擊力,因為石油涉及到世界經濟的太多方面,”歐亞集團能源、氣候和資源總監羅西泰什·達萬告訴彭博社。
經濟方面,委內瑞拉、伊朗等財政狀況不佳的產油國預算將進一步萎縮;美國頁巖油產業將遭受2014年以來的第二次沖擊;油價長期走低甚至可能減緩向可再生能源的過渡,進而阻礙各國氣候政策推進;油價對通貨膨脹影響廣泛,可能令全球央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努力更加復雜化。
政治方面,原油市場動蕩帶來更多疑問:財政收入驟減,一些產油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穩定是否惡化?美國已由原油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勢必受到油價暴跌沖擊,力挺能源產業的特朗普政府將如何應對俄方動作?失去能源共同利益束縛后,俄羅斯與沙特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分歧是否激化?(徐超)(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