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觀察家報》2月5日文章,原題:為何選擇中國?當一個全球巨人正在著眼于改變時,為何不呢?“它很大,離我們很遠,而且還存在污染問題。他們生活在大城市里。他們制造我們使用的科技產品和我們的圣誕飾物。”當問到對中國的看法時,此類陳詞濫調在愛爾蘭仍揮之不去。顯然,愛爾蘭人對中國仍存在著嚴重的認知和理解缺陷。或許是中國仍未被置于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僑居”地圖中,但這種狀況正發生變化。
當我告訴我的親朋好友我要到上海“闖蕩”時,他們的反應幾乎驚人一致。我父親甚至拿一首有關無賴“強尼·道爾”的民謠來說事,道爾在讓一位都柏林女孩陷入麻煩后登上駛向東方的帆船逃之夭夭。一個月后,當我在上海與來華后很快找到并任職的在線教育企業的同事吃午餐時,公司首席執行官也問我同樣的問題:為何來中國?
在此后的3年中,我目睹一個因發生非凡變化而“劇烈抖動”的社會,相關變化影響日常生活、經濟基礎面甚至人們的道德觀。中國正置身于一場可被稱作“不再當世界工廠”而是“成為服務業巨人”的大潮中。我在一家雄心勃勃地推出基于英語的在線全球服務的公司任職,這絕非出于巧合。盡管北京正力推“一帶一路”倡議——一項使人想起政府引導型增長榮耀歲月的龐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如今民營企業已占據中國3/4以上的產業。中國的大城市正迫切希望脫離制造業。逐漸壯大的中產階層正催生受過良好教育的消費者,他們抱有很多愿望,或許包括學英語、到外國留學和旅游等。怎么形容這些抱負與上一代人愿望之間的巨大差異都不為過。
毋庸置疑,中國GDP增速放緩已對世界各地產生直接影響。在都柏林的那首民謠中,道爾最終在被勸說下浪子回頭。更強壯且更博學的中國兒女將在未來受益良多。保持他們一直享受的富足生活亦將要求創意源泉,或許還有與外部世界更靈活順暢且更老練自如的關系。在我看來,他們擁有充足的意志得償所愿,而這正是我為何來到中國的原因之一。(作者盧克·希漢,丁雨晴譯)